(記者 王瑩 楊婧 嚴曉冬)青山幾重水幾重,斜陽流云洗碧空。走進麗水,滿目綠色清心,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在這里,山是“江浙之巔”,海拔千米以上的超過3500座;水是“六江之源”,甌江、錢塘江、飛云江、椒江、閩江、賽江四向奔流。
對這片占浙江陸域面積六分之一的綠水青山,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尤為關切。主政浙江期間,他八到麗水,稱贊這里“秀山麗水,天生麗質”,并留下諄諄囑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
把理念化作實踐——多年來麗水踐行“兩山”重要思想,爭當綠色發展的探路者、模范生,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3年領跑浙江,農民收入增幅已連續8年位居浙江第一,九縣(市、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萬元。十余年間,“生態”已然成為麗水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勢、最響亮的品牌。
采訪組來到這個江浙之巔、江河之源,探秘麗水綠色崛起之路。
重繪底色,與自然和諧相守
麗水西南,九龍國家濕地公園。
順著鵝卵石鋪設的游步道前行,目光所及之處,古木參天,野石成趣,山花灼灼,碧草萋萋。波粼粼的甌江,白鷺翻飛,魚翔淺底,好一幅山水相融的絕美畫卷。
這里是浙江省惟一一處連片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濕地,也是“八百里甌江”精華所在。2015年,濕地通過驗收,成為麗水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也成為當地人回歸自然、休閑山水的最佳去處。
這一方詩畫美景,在八年前,卻是另一番光景。
“九龍濕地蘊藏著豐富的砂石材料,過去亂采濫挖砂石料、違章偷挖砂石的現象普遍存在。麗水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所綜合科副科長范良榜告訴記者,人為的破壞導致濕地千瘡百孔,功能不斷退化,綠洲變成臭水溝,動物紛紛遷離。
不僅如此,污染企業的偷排亂放,讓麗水的母親河甌江,四分之一的江段水質惡化到劣五類。
自然的警告,人民的怨言,為麗水的發展敲響警鐘:犧牲環境換來的gdp要不得!
“守住了這方凈土,就守住了金飯碗。”麗水痛定思痛,決定從源頭治起,尋回丟失的綠水青山。
堅持水岸同治,麗水在2年的時間里,關停了濕地附近養殖場17家,搬遷拆除規模養殖場14個、生產廠房7個,從根本上消除了濕地污染源。
同時,關停非法采砂場100家,平整河道面積280多萬平方米,徹底消除了“千島江”現象,并明確從2012年1月1日起甌江干流蓮都段全面禁止河道采砂。
踩下粗放式發展的“剎車”,加足綠色發展的“油門”,麗水開始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經過多年努力,一個集濕地文化展示區、濕地保護保育區、濕地旅游休閑區、科普教育區、管理服務區和生態濕地修復區等六個功能區塊為一體的濕地公園已初具規模。
在公園建設中,為了最大程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者花了很多心思。放眼公園,除了基本的生態游步道和指示牌,幾乎沒有惹眼的人工建筑。就連河流護岸,也基本上采用蘆葦、睡蓮這樣的水生植物和天然卵石結合,人工雕琢的痕跡非常少。
指著一處月牙形水潭,范良榜告訴記者,這是過去采砂廠留下的沙坑,公園在修復中“以型塑型”,在復綠同時,將坑洞打造成一處水潭景觀,和周圍景致融為一體。
這種順其“自然”的修復方式也體現在河道治理中。“不強制改變河道形狀,宜彎則彎、宜寬則寬,保持最自然的狀態,就是對環境最好的修復。” 范良榜說,根據保護的原則,用材基本是鵝卵石、砂石等,很少用鋼筋、水泥。
多植綠,少建設,多留白,少勾勒——如今的九龍國家濕地公園,已然恢復“萬籟霜天竟自由”的生機。幾年來,陸續有400多種脊椎動物、450多種植物,近300種昆蟲安家落戶。公園成為夏觀螢火蟲的最佳圣地,就連有著鳥類中的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也連續四年來這里越冬,成為好生態的“代言人”。
守護原色,用歷史傳承鄉愁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下南山村,順著石階拾級而上,就來到了就到了歡庭·下南山民宿。
路邊自然生長的花木、腳下石板鋪成的小路、山間土墻青瓦的建筑、房內古色古香的木梁……這樣的“原始”氣息,潛藏在民宿的角角落落。
兩年前,這些“原始”,曾讓下南山村頭痛不已。
梁架傾斜、墻體開裂、瀕臨倒塌,村民們陸續搬離,傳統村落面臨無人看管的窘境。廢掉,歷史傳承、美好記憶,南山人于心不忍;修繕,資金有限,維護困難,難逃敗落的命運。痛定思痛,下南山村決定引入資本,通過市場的方式對村莊進行開發性保護。
“對傳統村落,要有敬畏之心”。
這種敬畏,讓聯眾集團與下南山村達成協議,計劃投資7000萬元,開發下南山村民宿綜合體項目。
保護傳統村道,所有建筑材料用肩扛、人抬、騾馱等原始方式運送;成立保護小組,每個村安排1名省級專家,指導修復工作;邀請本地工匠,參與具體修復工作。
已經修復完成的接待中心,外墻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模樣,房內也保留了原來的結構。“老部件與新裝修不沖突,只要不影響房屋結構和安全,都要保留下來。”聯眾集團休閑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程長嬰說,用最原始工藝“修舊如舊”,留住古人的智慧,觸碰最深處的記憶。
精心修復,蟄伏一年,下南山傳統村落“復活”了。去年10月開業以來,特色民宿的招牌口口相傳,人氣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節假日,更是“一房難求”。
有了客源就不愁收入。創新經營模式,聯眾集團開啟了“古村+眾創”的互聯網分享模式。
“發展民宿投資較大,僅靠經營,短期難以收回成本。”程長嬰說,出售房子的經營權給合伙人,他們可以依靠成熟的旅游市場發展業務,也可以當“甩手掌柜”,委托集團幫忙經營。
一期民宿,聯眾集團找到8個合伙人,不僅為民宿融入了餐飲、咖啡等多種業態,還順利收回上千萬的投資成本。
對當地村民來說,除了三層租金歸村集體所有,剩下七層全部收入囊中,如果愿意,還可以到民宿做點小工、給餐廳供應食材、買點時令水果……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堅持本色,讓產業煥發新生
6月9日的百興食品生態產業園,成了孩子的樂園。
在“菇菇車間”,孩子們體驗了杏鮑菇采摘樂趣;在“菇菇博物館”,一同了解菌菇生長過程,識別有毒蘑菇;在“菇菇廚房”,自己動手制作蘑菇小餅干;在“菇爺吳三之蘑鍋”,品味“全菇宴”……
一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食品加工廠,一年后,這里“長”出了一片“蘑幻菇林”,成為孩子研學、鄉村旅游的大熱門。總經理吳其進說,這與百興深入骨髓的生態、循環理念密不可分。
建廠之初,百興就定下目標:打造食用菌循環產業鏈,讓每一份原料物盡其用,實現“一二三產大融合”。
農業生產是第一產業。百興摒棄粗放的發展模式,成立食用菌研究中心,掌握了“液體菌種”的核心技術。與此同時,菇渣的循環利用也取得突破進展。2013年,百興以菇渣作為有機肥,種植平菇、雙孢蘑菇,打造出“無廢料食用菌種植工廠”。
利用液體菌種,百興在廠房里生產出了杏鮑菇,實現種植、生產的有機融合。在此基礎上,致力于食用菌深加工的百興,還開發了九菇鮮釀、原液酵素等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
超前的思路、前沿的技術、差異化的產品,帶領百興駛入發展的快車道。目前,百興年產值接近1億元,在菌菇行業內領先獲得“中國馳名商標”,還走出國門,暢銷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
如何繼續擴大品牌效應?百興鎖定農旅結合,深入探索。
“要想延長旅游產品的周期,一定要有深入人心的文創產品。”吳其進說。
2016年,百興赴臺灣學習農旅融合的開發經驗,并邀請臺灣團隊,設計“菇菇”“菇爺”卡通形象,打造菇文化主題公園。
去年10月,“魔幻菇林”接待了第一個親子團。很快,這個別具特色的工廠就成為麗水的旅游明星,平均每周都會有4、5批游客慕名而來。
把人氣轉化為經濟效益,浙江省第三家五星級游客接待中心落戶百興。在這里,工業產品變成了旅游商品,還沒出廠,就賣出了高價。
“吃生態飯,打生態牌,干生態活”,緊握農旅融合這把“金鑰匙”,終讓百興成為贏家和領跑者。
記者手記
從綠水青山獲得振興動力
從碧波蕩漾的九龍國家濕地公園,到古木森森的下南山,再到妙趣橫生的百興“蘑幻菇林”,目光所及的麗水鄉村,就是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而麗水人說,這樣的盛景,他們用了十多年光陰。
“九山半水半分田”,這是麗水的自然秉賦。過去的麗水,人口密集,缺少耕地,只能靠砍樹賣山頭過活,結果是越賣越窮。麗水的出路在哪里?2006年,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金句點撥,讓麗水走上了綠色崛起的康莊大道。
十余年間,從護好生態到用好生態,麗水山鄉誕生了一個個奇跡:農民種五六畝紅提,兩年就能蓋一幢新房;高山蔬菜上網銷售,引得全國各地競相搶購……麗水喚醒沉睡資本,實現綠色發展,不斷拓寬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昔日的“后進生”如今成了綠色發展的“模范生”。
麗水的經驗告訴我們,綠水青山就是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只要我們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久久為功,宜昌的山水資源優勢就一定能把轉化為鄉村振興、城鄉協同的綠色發展優勢。
高新區實行“五個一律”問責機制助推打造“四最”品牌
好想去玩啊!松滋的這個地方被評為“省級生態村”
男子欲跳河輕生 被民警成功救下
秦皇島市“大健康”名師巡講總決賽圓滿收官
“四個兜底”力促宿州市計生民生工程扎實推進
探尋高質量發展的浙江實踐 麗水的綠色崛起之路
點贊:合肥一小學將孩子無人接管時段變為國防教育黃金檔
石家莊市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公開舉報監督渠道的公告
孟津縣住建局團總支榮獲“洛陽市五四紅旗團支部”榮譽稱號
搭建就業平臺助力精準扶貧——青川縣成功舉辦2018年就業扶貧招聘會青川專場
一季度恩陽區財稅金融增速居全市第一
波羅峪第四屆桃花節明日開幕
2018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 吉安位列四線城市
欒川縣廟子鎮卡房普洛斯小學:新樓新餐廳師生都開心
[武侯區]武侯區開展“百名青年進社區,服務民生見行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
南湖鎮空沖水村為民建橋 卻讓部分村民犯了愁
下城:燈芯人家迎花燈
不要讓孩子在電動車上“雜耍” 安全豈能拋腦后
高溫天咋吃健康? 社區醫生教你預防食物中毒本周這些醫聯體專家進社區
深化整治 保障農民群眾食藥安全